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6-06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080503T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基于我国新能源战略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力,为区域产业发展和地方转型发展服务的的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所培养学生具备热学、力学、电学、自动控制、能源科学、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技能,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能源高效洁净转化与利用、动力系统及装备运行与控制等方面专业知识,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在新能源产业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在能源、材料、化工、环境、新能源汽车、通讯、电力储能等领域开展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预期学生毕业五年左右能达到的能力目标如下:

    目标 1. 熟练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的数学、物理、化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知识与技术,具备分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遇到的复杂工程技术、前沿技术、企业管理或社会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系统性方案并予以解决;

    目标 2. 能够有效承担能源、材料、化工、环境、新能源汽车、通讯、电力储能等领域的新能源材料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分析检测、生产、经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工作,并能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相关政策、法规,达到工程师执业水平;

    目标 3. 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沟通领导能力、执行力强,能够领导或带动团队组织和开展工程实践项目有效实施;

    目标 4. 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道德素养,具备工程伦理道德,尊重社会价值,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公众利益优先原则,成为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目标 5. 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富有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拥有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跟踪国内外先进工程技术和行业发展,应对科技发展挑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毕业要求

     

     

     

毕业生能力

标准

分项

标准分解

G1.工程知识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问题。

1.1

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为解决本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供基础理论知识;

1.2

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用于表述本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

1.3

能够将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知识和数学方法用于推演、分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4

能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中复杂工程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和综合。

G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新能源及交叉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数学方法,识别和判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

2.2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方法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和可行解决方案;

2.3

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与验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关复杂工程问题涉及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形成可靠的结论。

G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以及相关政策等因素。

3.1

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确定设计目标和设计方案;

3.2

能够设计、研究、开发新能源领域加工与应用过程中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

3.3

能够在解决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问题以及设计/开发产品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

3.4

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经济、环境、法律、安全、伦理等制约因素,进行方案论证,设计满足特定需求新能源系统或工艺流程,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G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借助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根据对象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4.2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整理实验数据;

4.3

能够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关联、建模、分析和解释,获取合理且有效的结论,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创新。

G5.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了解设计、开发、应用和测试等方面常用的现代仪器、工程工具、信息技术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

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工具和资源,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预测、模拟和控制;

5.3

能够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具体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相关工具,模拟和预测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G6.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能够基于新能源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了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相关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实践活动的影响;

6.2

基于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合理分析、评价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工程实践、复杂工程的问题解决方案、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G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7.2

能够理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7.3

能够分析和评价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G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

行责任。

8.1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8.2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

理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对公众安全、健康、福祉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了解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G9.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9.2

具有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与其他学科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9.3

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深造的潜能。

G10.沟通

能够就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掌握专业报告论文写作方法,理解和撰写效果良好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报告和设计文件;

10.2

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就新能源及交叉领域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0.3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就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竞争与合作。

G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掌握工程活动中相关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掌握工程项目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

具有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知识的能力。

G12. 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了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的技术研究前沿、应用前景、最新技术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

12.2

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12.3

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3、修业年限

四年。

4、授予学位

按要求完成学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5、主干学科

能源动力工程。

6、核心课程

工程力学、工程图学C、机械设计基础B、工程材料基础、电工电子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能源动力测试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风资源工程与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生物质能的转换原理与利用、光电与光化学转化原理、氢能与氢能利用、储能原理及技术等。

7、专业特色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适应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符合双碳目标的人才培养需求的本科专业,是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工程类技术学科。本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构建了以符合双碳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平台,以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工程应用为主,以传统能源低碳利用为辅的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设计、工程运行与管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8、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光电及光化学转换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风资源工程与风力发电技术课程设计、新能源仿真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9、主要专业实验

物理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光电材料与器件测试分析实验、能源动力测试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热与流体综合实验、新能源专业综合实验等。

 

Copyright@英国·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NO.1 版权所有.AllRightsReserved.  

通讯地址:中国·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窊流路66号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

邮编:030024 电子邮箱:nengyuan@tyust.edu.cn